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4
0
生成式 AI

讓AI「陪」你寫論文系列 第 4

Day4 外國文獻好難讀?讓「沉浸式翻譯」來幫忙

  • 分享至 

  • xImage
  •  

p.s. 有人私下說想先看這個,所以第六天的文章就先插隊進來囉~

今日事項:認識「沉浸式翻譯」並實際操作網頁、PDF、影片翻譯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按讚或留言,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這裡碎碎念(?),我會很感謝的❤️

在前四天,除了中文的文獻,相信也找到了許多英文的文獻。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中文的文獻就不一定能夠讀懂了,更何況是英文的文獻?!

還記得當初大二的時候,有個同學上課的時候情緒很低落,問了才知道多益考差了,考多差呢?沒考到九百九,只考了九百多。

(溫馨提醒,多益滿分就是990)

當時去安慰的一群人都震驚了,原來需要安慰的人不是他是我們自己啊,當時連畢業門檻能不能考過都還是個問題……

話又說回來,既然不是每個人都像是我同學那樣英文隨便就是多益九百多,那怎麼好好利用 AI 來幫助自己閱讀文獻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畢竟寫論文最重要的前置作業就是閱讀文獻,每篇論文都是由許多文獻堆疊起來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讀文獻的時候怎麼用沉浸式翻譯來幫忙吧!


翻譯文獻的三種方法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前,我來講講我在寫論文過程中用過的三種文獻翻譯方法,以及為什麼最後我會選擇用沉浸式翻譯。如果想直接看沉浸式翻譯內容的話,可以直接跳到後面。

最開始的方法:Google 文件翻譯

這其實是最簡單也最早被廣泛使用的文件翻譯方法,當初在 Google 翻譯問世的時候,著實驚艷了不少人。

Google 翻譯除了可以在日常用文字翻譯之外,還可以丟整篇文件進去讓他整個翻,在當時算是很方便了。

這其實是最簡單也最早出現的文件翻譯方法,當初在 Google 翻譯問世的時候,著實驚艷了不少人。

Google 翻譯除了可以在日常用文字翻譯之外,還可以丟整篇文件進去讓他整個翻,在當時算是很方便了。

在大學寫專題的時候,有文獻要看我們也都是先丟 Google。

但是用著用著會發現一些問題,比如,他的翻譯……好像沒有那麼準確

日常在翻譯一些網頁文章也好、生活用語也罷,翻譯的有點出入其實腦筋轉一下很快就可以理解了,但文獻不一樣啊!

除了專有名詞很多,翻譯不準確在讀的時候會讓人不好理解之外,本來看文獻就很燒腦了,現在時不時還要腦筋轉一下…‥一篇看完大概三天的大腦用量就都耗盡了,但要看的文獻還堆積成山。

翻譯界的繼任者:DeepL

在經歷了 Google 翻譯的磨難之後,我們發現這再也不是習慣可以克服的事情了。

之前會用 Google 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方便就是《習慣的力量》,但腦子在燒了幾天之後,我們決定在燒壞之前趕快找到解方。

終於,我們發現了在當時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DeepL。

實際操作之後,我們簡直喜出望外,在專有名詞的翻譯上面準確了不少,而且在論文的翻譯上面語句也順多了,比較少需要動腦思考奇怪的句式,光這一點就解決了很多問題。

但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說 DeepL 這麼好用,為什麼還要找新的翻譯呢?這就不得不說 DeepL 本身的限制了。

首先,免費的帳號在翻譯的數量上面是有限制的,檔案的大小有限制、每月上傳的數量也有限制,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最麻煩的是,當時英翻中的時候只有「中文」一個選項可以選,然後出來的結果是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不是看不懂,也不是說他不好,畢竟對面幾億人用著呢。但是繁體中文看久了,看簡體總會有一種缺胳膊少腿的感覺,讓人強迫症快要芽起來……

排除我的個人因素,在看論文的時候總要做筆記吧,但翻過來是簡體的同時,裡面的用語也很大陸,比如「影片」變成「視頻」,寫著寫著會不自覺的被影響。

況且免費版下載之後的檔案是鎖起來的,連作筆記要複製都沒辦法。

當然,這些都有解決的辦法。鎖住的檔案可以過一次轉換解碼;簡體中文可以再丟一次 Google 轉成繁體;免費版的有限制就用錢(?)解決。

但是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於是本篇的主題「沉浸式翻譯」就登場了。

即使現在 DeepL 好像有改版,文件翻譯也可以翻繁體中文了,但現在也只能看著他說……可是瑞凡,我回不去了(好古早的梗)。

翻譯的新寵兒:沉浸式翻譯

相較於 Google、Deepl 這兩種單一公司的翻譯平台,沉浸式翻譯是集合了各種機器翻譯、AI 翻譯的綜合大平台

我覺得他最大的優點是集合了在翻譯時會需要的大部分功能:除了文件翻譯,網頁翻譯嘛欸通,甚至雙語字幕、漫畫翻譯也都 OK,算是非常全能了。

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自由度,使用上你可以選擇他的月費方案解鎖像是 GPT、Gemini、Claude 等等的大模型,也可以選擇套用自己的 API,這樣的確方便許多。

下面就來講講我都用他來做什麼,以及怎麼使用。


沉浸式翻譯使用大全

要事先說明一下,本篇絕無任何工商,純推薦……主要是人家也沒來找我(?)

開始前請先做以下事項:

  1. 到 Google Chrome 商店安裝沉浸式翻譯插件,並註冊/登入

  2. 選擇使用免費模型(Google、Bing)、購買方案串接 API。串接 API 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如果覺得方案好貴、串 API 好麻煩,又想試試 AI 效果,可以點畫面中的禮物和進去他的獎勵中心完成一些比如「測試一次文件翻譯」的小任務之後,會送高階模型的 Token

    • Day6 主流模型公司的免費API-Google Gemini
    • Day7 付費的OpenAI API與其替代方案-ylsagi、github model
    • Day8 不想綁死在某一家公司?彙整型的API-Groq、OpenRouter
  3. 選擇好要使用的模型,就可以開始啦!

一、PDF 翻譯

選擇完之後,就可以開始翻譯文件了,想要進到翻譯文件的頁面,可以點選右上角的圖標進入,如下圖:

一進到畫面,可以看到 PDF 翻譯有三種模式,翻譯文件、PDF Pro、BabelDOC。

三種翻譯各自有自己的長處,用表格簡單看看--

主要功能 適用情境 使用限制
翻譯文件 PDF翻譯 一般的PDF文件 不限。
PDF Pro OCR翻譯(掃描後的PDF讀取) 無法選取文字的PDF影像檔 免費會員無;付費 1000頁 / 月

|
| BabelDOC | 保留排版的PDF翻譯 | 排版講究、格式複雜的PDF報告等 | 1000頁 / 月 |

比較要注意的是,翻譯文件的功能雖然可以不限制使用,但如果要用 AI 翻譯需要自行設定 API(或會員)

而 BabelDOC 的功能只能用他給的模型,不能自己串 API,如果真的需要建議可以從其他平台下手。

個人最喜歡的功能就是,翻完之後你不只可以在線上看結果,甚至自己調整排版、字句,這是前面說到那些翻譯平台所沒有的功能。

二、網頁翻譯

在查找文獻的時候,除了論文資料,也有許多類似新聞的文章可以參考,或開放存取的論文可以直接在網路上看,這個時候網頁翻譯就是很方便的工具。

整頁翻譯除了整頁直接翻譯成中文外,還有雙語模式或透過鼠標/選取的方式。

1️⃣整頁(雙語)

相較起整頁翻譯,雙語翻譯的好處是可以對照著雙語可以玩的就多一點了,可以選擇不同的樣式。當然,如果想要簡潔一點可以直接翻譯就好

這是原網頁:

可以在設定頁選擇要雙語對照或是僅譯文

你也可以在設定頁的地方選擇其他自己喜歡的呈現方式,我自己就覺得其中的模糊效果(學習模式)很有趣。

這邊是最基本的樣式:

3️⃣鼠標滑過 / 滑詞選取

如果你覺得一次翻整頁沒效率又很浪費錢(因為每翻一個字都會耗一個 token),可以試試單詞 / 單句翻譯

要設定可以點選 Chrome 右上角的圖標,在這邊設定要使用哪種方式。

三、影片翻譯

如果想要看影片學英文、或是覺得 Youtube 內建的機器翻譯太詞不達意的人有福啦~

其實這類型的工具很早就出現了,我之前就用過不只兩個插件……用這麼多的原因主要是前兩個實在很常故障。

但自從有了沉浸式翻譯之後我就把其他的都刪掉了(這句怎麼聽起來這麼像廣告詞),因為我主要會用到的地方-Youtube、Netflix、Coursera-他都有支援,可以說是非常方便了。


總結

今天的翻譯工具就介紹到這裡啦,個人真的是覺得這個插件很方便,當然各位試了之後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

總體來說,我喜歡他的原因有三點:

  1. 可以自己串 API 的自由度
  2. 把網頁、文件、字幕翻譯集中在一起的便利性
  3. 翻譯時候的順暢使用體驗

綜合來看,這是我目前用過最好的翻譯插件,還沒有之一。如果你們有用過其他超好用的翻譯插件也可以推薦我一下,說不定我就立刻跳槽了 XD

不過當我推薦給其他同學的時候,也有人說,這不是中國大陸那邊開發的嘛,會不會有資安上的疑慮。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畢竟我也不是做這方面的,不是很了解。但就那下載的 200 多萬人與 Google 檢核通過的認證下,我還是願意相信並使用的。

在他們的隱私協議中表示,只專注於翻譯,不會有關注或蒐集個人資訊的行為;而目前有爆出漏洞的也只有其中的快照功能有被搜尋引擎抓捕並洩漏敏感資料的問題,這類問題在之前OpenAI以及Grok的分享功能也有出現過,近日已經關閉了。

現在看來問題是不大的,但還是要注意。不只投資有風險,在網路打開的那一剎那、資料見光的時候,各種風險也會接踵而至。

而除了平台本身,如果你是串 API 進行翻譯,別忘了這些文句還會到 API 的來源端再過一次,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的時候,切記不要拿來翻一些敏感的資料或網頁,就跟在跟 OpenAI 聊天的時候不要透露是一樣的道理。

很重要的!要記住哦!!!


上一篇
Day3 用AI前先看看找論文的平台 - Google Scholar、TOAJ、WOS、萬方
下一篇
Day5 AI 用「關聯圖譜」找論文&快速瀏覽理論發展-ResearchRabbit
系列文
讓AI「陪」你寫論文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